banner
联系我们
  • 如皋市长寿研究会

    地址:如皋市如城镇宁海路491号

    邮编:226500

    邮箱:rgcs123@163.com

处处有寿星 人人能长寿
2015-8-19
来源:未知
点击数: 8246          作者:未知
  • ——读《长寿名流精萃》一书的体会

     最近,中国长寿之乡如皋市长寿研究会汇编了《长寿名流精萃》一书。该书由刘桂江会长任主编,20多位会员参与,从各种渠道收集了183位古今高寿名人的丰富人生经历和长寿养生经验,还介绍了21位古代名人关于养生方面的论述。本人有幸参与该书的编辑工作,成为最早的读者之一。翻开书卷,一个个长寿名人的鲜活面孔浮现在眼前,一句句长寿养生箴言回响在耳边,犹如走进了长寿养生的大学校,聆听着一个个寿星大师的现身说法:南京大学110岁的老教授郑集有“健康十诀”;北京大学享年99岁的季羡林教授有“养生十忌”;享年93岁的著名画家齐白石有“养生七戒”;年已98岁的著名水利水电工程结构专家张光斗有“一二三四养生术”;享年110岁高龄的书画家苏局仙有“长寿三字经”、“饮食四字诀”、“三戒三乐”、“八要八忌”、“去忧解愁三法”等;享年89岁的皇帝寿星乾隆有养生“十常四勿”……看了这些寿星的养生经,不禁使我感慨万分:这真是一部长寿经验的集大成之作啊!江苏的老领导、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彭冲老寿星欣然为该书作序,称之为“我国长寿文化宝库中弥足珍贵的财富”。

    《长寿名流精萃》是一部长寿养生的科普读物,她普及长寿养生知识的方法,就是用众多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例有力地回答人们对长寿养生方面的种种疑问和顾虑。过去,人们总以为,长寿老人只能出现在生态环境优越的山区,与森林覆盖率相对较低的平原地区无缘。通过评审中国长寿之乡,珠三角的广东佛山市三水区、长三角的江苏省如皋市等都成为中国长寿之乡,这种疑虑随之消散。但是,随着对各长寿之乡长寿现象的大量报导,人们又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长寿之乡的长寿老人绝大部分生活在农村,绝大部分是体力劳动者,绝大部分是文盲、半文盲,绝大部分是女性,绝大部分是从贫困中走过来的,绝大部分是平时很少求医问药的。人们不禁会想,生活在城市的人能长寿吗?脑力劳动者能长寿吗?知识分子能长寿吗?男性同胞能长寿吗?生过病的人能长寿吗?生活条件好的人能长寿吗?当你读完《长寿名流精萃》,将使你头脑中的疑云散尽。有些问题可以用“一看便知”来形容。比如,关于男性能否长寿的问题,183位长寿名人中有168人是男性,占绝对多数。其他疑问,只要细心品读,都会找到答案。下面是个人的一点阅读体会,仅作引玉之砖。

    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寿星

    过去,有人曾经认为,长寿是体力劳动者的专利。古人也讲,劳形者寿。长寿之乡的百岁老人,几乎个个都是体力劳动者。他们从小从事体力劳动,一辈子忙忙碌碌,练就一副好身板。体力劳动者给人的印象特征就是体魄健壮,肌肉发达,充满活力,健康长寿。人们也常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在于运动。而对脑力劳动者,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最大印象就是大脑发达,肢体退化,孱弱多病,客气的说法叫“文弱书生”。这种人似乎与健康长寿挂不上钩。

    但是,读完《长寿名流精萃》让我耳目一新。183位长寿名人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功勋盖世的军事家、出类拔萃的社会活动家、著作等身的文学家、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悬壶济世的医学家、星光璀璨的艺术家,甚至还有独尊天下的古代帝王……其中不乏长期在办公室、书斋工作的脑力劳动者。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万里,从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从事党的各级组织和政府的领导工作,现已95岁高龄,但打桥牌思维敏捷,打网球手脚麻利,成为我国唯一获得奥林匹克金质奖章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南京大学教授郑集,110岁仍参加教研活动,出席学术研讨会,带博士生,并出版书籍《不老的技术:百岁教授养生经》。著名作家冰心,从1919年创作第一篇散文,坚持75年笔耕不辍,享百岁高龄……

    二、东西南北中,处处有寿星

    古人把神仙居住的地方称作洞天福地,神州大地就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而神仙似乎又与寿星划上了等号,现在人们也喜欢把长寿之乡称作养生福地。因此,这些洞天福地就是人间仙境,是最适宜人居住的地方,当然也是出寿星的地方。比如,第二十八洞天、第十福地丹霞天麻姑洞,就是曾三见沧海变桑田的女寿仙麻姑居所。这些洞天福地都在什么地方呢?大小洞天无一不在大山深处,七十二福地似乎也只与山区结缘。于是乎,神仙住在山区,寿星出在山区,无山不神,无山不寿,长期在人们头脑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但是,当我们把183位长寿名人的出生地和长期工作生活的地点查一查,又不难发现,他们既有出生在山区,也有出生在平原的;既有出生在边陲,也有出生在中原的;既有出生在农村,也有出生在城市的。他们的出生地几乎覆盖了全国所有省份。他们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出生在大中城市,而且,绝大部分时间工作生活在城市,多数人还在大城市。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出生在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的家庭,出生在大城市、生活在大城市,一直过着衣食不愁的生活,但由于她的开朗的性格和坚持科学养生的毅力,步入90岁高龄。这个结果告诉我们,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山区还是平原,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能出寿星。这是因为,环境条件好,只是长寿的一个因素,一般来说,城市的空气不如山区农村清新,但总体讲,城市的许多物质条件优越于山区、农村,而人的寿命长短是由许多综合因素决定的,除了客观因素,还有诸多个人因素。所以,无论生活在哪里,都有长寿的可能。

    三、体弱多病者,不乏老寿星

    在183位长寿名人中,还有一种情况是出乎一般人料想的,那就是这些长寿名人中,有一部分人身体基础并不好,有的人在中年甚至更早的时候就体弱多病,比如享寿91岁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从小饱受生活磨难,在革命战争年代又历尽艰苦,体质一直不好。正如他自己所形容的,就像“木炭汽车”一样,一开就出毛病,但他却开着“木炭汽车”奔跑了90年,寿命超过了许多高质量的“名牌汽车”。

    还有些人得过“绝症”,开过大刀,但仍享百岁人生。这些长寿名人中,患过癌症的就有数例。如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党的政要、晚年为祖国统一奔走呼号的“爱国老人”陈立夫,不仅小病常不离身,而且58岁时患上足以让人担忧的糖尿病,得过伤寒,接着又因胆结石、膀胱结石动过手术,83岁又患上了癌症,但他仍活到102岁高龄。也许有人会说,陈立夫是四大家族成员、国民党要员,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无法跟他相比。其实,陈立夫的后半辈子生活也十分坎坷。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败退台湾的蒋介石把责任推到陈氏兄弟身上,迫使陈立夫全家于1951年8月黯然离台赴美,靠办养鸡场艰难度日,甚至自己亲自当起饲养员。直至1969年10月方回台湾定居,后来才给安排了一个国民党中评委的评议委员,已经没有什么显赫的身份和地位,只是他善于自我保养和调理,性情开朗,喜爱运动,生活规律而获得高寿。

    当然,体弱多病者能够成为老寿星的前提条件是,必须科学对待疾病,既不惊慌失措,又不讳疾忌医。有专家指出,对待疾病也要讲辩证法,它既能搞垮人的身体,同时也能激活人体的抵抗力,每次生病,都是人体自卫组织同病毒之间对抗性的演练,在演练中,人体也增强了抗病能力。所以,不能谈病色变,更不能把疾病与死亡划等号。

    四、勿忧养生迟,照样成寿星

    按照现在的科学养生观念,养生应从年轻人做起,甚至从小孩抓起,这是很有道理的。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好基础很重要。但是,《长寿名人精萃》汇编中的高寿老人,都出生在上个世纪初叶之前,那个时候,社会物质十分匮乏,医疗条件非常简陋,社会环境动荡不安,绝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根本谈不上保健养生。汇编中183位长寿名人从年轻时就注意养生的人数微乎其微。尤其是一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他们出生入死参加革命,居无定所,餐风露宿,还要在战场上和敌人拼杀,能死里逃生已是万幸,更无养生之说。就是全国解放以后,生活条件仍然非常艰苦,而且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也没有精力和条件保健养生。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离退休以后进入老年才有了保健养生意识和条件。其中有些人甚至跟着感觉走,根本没有刻意养生。

    对于保健养生的迟与早,与学习同理。能从学龄时期入学固然很好,从小打好基础,掌握知识牢靠。但许多人小时候没有读书机会,长大了边工作边学习,照样有成才的。有的甚至离退休以后才学习书画等专业知识,成为书画家,称之为大器晚成。保健养生同样可以“大寿晚成”,无论是中年人,甚至是老年人,只要从现在做起,坚持不懈,同样可以步入长寿的殿堂。

    五、适应新生活,都来当寿星

    可能有些同志会认为,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与自然和谐,容易长寿。现在进入现代化社会,环境污染严重,人的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增多,工作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思想压力太大,难以长寿。读完183位长寿名人的长寿养生经历,这个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社会物质条件是人类长寿养生不可缺少的客观基础,从183位长寿名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他们当时的生活条件还是优于一般农民,因此,在他们当中的寿星比例也高于一般群众。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平均寿命从二三十岁提高到七十多岁、八十多岁,现在的发达国家的人均寿命也高于落后国家,所以说,物质越丰富人越长寿,这是不争的事实。

    社会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长寿的机遇,但不等于说我们不注意保健养生就能长寿。尤其是在新的条件下给我们长寿养生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说环境污染问题、营养过剩问题、体力劳动减少、生活压力增加等等,都给人的健康带来了不利因素。但是,这些都是完全可以克服和调节的问题,只要我们做长寿养生的有心人,就不难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现在医疗水平的提高,更给人们的健康长寿提供了保证。

    从183位长寿名人的长寿经验看,文化知识是指导科学养生的必要条件。知识分子很容易接受科学养生常识,并且善于总结科学养生经验。即使有些人未作养生方面的专门总结,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充分体现了养生科学。如享年109岁的浙江大学教授张任天,说他的长寿经如其名,就是“任天”。享年98岁的著名学者张中行亦说他养生之道是“随心所欲,顺其自然”。表面上看,他们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养生经验,但他们的“随心所欲,顺其自然”却包含着深奥的养生哲理,是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他们所说的“随心所欲”就是保持良好心境,这是长寿老人,尤其是长寿名人养生的一条共同的经验,赵朴初的《宽心谣》广为流传,张中行也说“心宽能容,心静则安,心诚得平,心顺则解”是他长寿的最大秘诀。“顺其自然”,其实就是按照自然法则养生,顺应时节,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张任天说,他的养生经验就是“随意而至,随遇而安。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他常带着干粮、水壶在西湖边散步,饥餐渴饮,把人完全融合于自然之中,所以,他能安享109岁高寿。

    我相信,我们只要认真借鉴长寿名人的养生经验,增强长寿养生意识,坚持科学养生,一定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出更多新的养生经验,使更多的人成为新时代的寿星。

    吴希林

热门评论
  • 暂无信息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5-2016 如皋市长寿研究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87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