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联系我们
  • 如皋市长寿研究会

    地址:如皋市如城镇宁海路491号

    邮编:226500

    邮箱:rgcs123@163.com

如皋的宗教与长寿
2015-8-19
来源:未知
点击数: 10878          作者:未知
  • 专家普遍认为,长寿是一个综合因素。笔者通过对“中国长寿之乡”如皋的深入调查,对专家的结论深有感受。长寿之乡的秘诀库犹如一座巨大的宝藏窟,当你打开它的大门,珍宝五光十色,异彩纷呈,让你目不暇接。此文仅就宗教对如皋长寿的影响略加解剖,从一个小小的侧面撩开如皋长寿神秘面纱的一角。

    宗教文化——长寿之乡的一大特色

    如皋释道儒三教俱全,历史悠久,争奇斗艳。早在汉朝,就有成仙得道的潜山真君乐子长,后人为其建祖师观,后有唐太宗赐名仁威观,又有宋徽宗赐名灵威观至今,为江苏三大道教圣地之一。《法华经灵瑞集》载,隋开皇三年(583)就有高僧惠盈讲《法华经》于如皋王暄精舍。八年后又有佛教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顗大师来如“诛茅建寺,立名定慧”,千年古刹至今香火兴旺。南唐保大十年(952)如皋始有文庙,经历代修扩,规模宏大,“名甲江淮”。全楠木结构大成殿成为省级文保单位。儒学兴盛,儒仕辈出,北宋大教育家胡瑗配祀于山东曲阜孔庙。基督教至清朝晚期才传入如皋,影响不大。因此,本文主要介绍释道儒三教在如皋的情况。

    寺庙道观林立   清人黄钟《如皋对》中描述:“荒途孤村,祠庙必存。而在城邑者,特为巍尊焉,皆邃宇回廊、杰阁飞轩,巀嶪窈冥,上于青云。其中则彩掾刻栌,青琐绮疏、丹髹朱漆,焕似宸居。如此者盖十余区。其余梵修之静室,柄真之隐庐,钟磬晨严,呗诵夜暮,壤相错而声相闻者,盖半于居人之墟。”“城不过二三里,而神宅其半。”县志中的史料也证明了黄钟所说,在古城如皋区区两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寺庙上百座,宋之前的千年古刹就有十多座,称得上美轮美奂者亦不下十余处。寺庙毗邻相连,有“三步两搭桥,九步三座庙”之说。而且三教的主要寺庙,如定慧寺、广福寺、中禅寺、海月寺、伏海寺、灵威观、关帝庙、药王庙、文庙等都坐落在城中,宁可人无居,也不能让神居无所,充分体现了如皋人对神虔诚之至。

    高僧名道辈出   如皋是一个高僧大德、高功名道辈出的地方。唐初就有法嚮和尚入选《续高僧传》。佛教天台宗高僧对如皋情有独钟,其实际创始人智顗大师在如皋城创建定慧寺、第十世祖行满在如皋沿海村创建国清寺(今属如东县),如皋僧人绍三成为天台宗四十二代传人。溥畹和尚才学出众,与方苞等名士交往甚密,诗作被沈德潜入选《清诗别裁集》。以其真才实学受到康熙皇帝赏识,安排住所为其促膝讲经,溥畹所注释的《楞严经》、《金刚经》、《心经》等,命大学士陈廷敬校勘,命云南总督贝和诺组织刻板印刷,康熙爱不释手。康熙赠诗溥畹,溥畹在如皋建“御书院”供俸。常惺法师曾任中国佛教会秘书长,在上海、北京、厦门、杭州、安徽等多处高等院校讲授佛学,引得众多学子甚至是大学教授争相聆听。被太虚大师誉为“佛门神骏”,并夸其得益于“雉水钟灵”(雉水,如皋别称)。为振兴佛教名山普陀宝岛作出突出贡献的妙善长老更是世人皆知,成为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德播四海,功满宝岛,名留千古。如皋的佛教学者很多。现月曾师事太虚大师,专修“法相”、“唯识”要点。后任教于镇江、常州、常熟等佛教学院,桃李满天下。原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佛教协会会长茗山大和尚就是现月的得意门生。从如皋定慧寺出家的印海和尚,年逾古稀尚赴美国洛杉矶创建法印寺、佛教文化中心、佛学图书馆,免费向四众提供图书、光碟、录音带等佛学资料,编辑出版《觉有情》佛学刊物发行于欧、美、澳及东南亚、港台地区。印海精通英、日等国文字,勤于佛学翻译和著述,翻译日本和西方知名学者的佛学著作30多种,并有《楞伽经亲闻记》、《百法明门论略解》、《中国佛教名胜巡礼》、《净土教思想论》、《大乘佛经入门》、《自珍集》等多部佛教论著问世。如皋僧人在外地佛教事业上作出突出贡献的很多。江南,直至台湾,有几十座名寺如皋僧人曾担任过方丈、住持和监院等重要职务,不一一列举。值得提及的是,清朝同治年间,年已古稀的如皋定慧寺方丈善净已主动退位修养,常州古刹天宁寺因一时找不到住持人选,派人专门到如皋请求,硬是把他作为人才引进,渡江赴任。善净亦不负重托,使天宁寺香火更加兴旺,获众僧伽拥戴。江苏句容宝华山隆昌寺,创建于梁天监元年(502),有殿宇999间半,规模宏大,为律宗道场。清雍正十一年,隆昌寺七世祖福聚应诏进京授皇戒,名声大震。但后遭太平天国破坏,庙毁人散。同治年间,两江总督曾国藩起复兴之念,遍访复兴能人,最终选中如皋定慧寺出家的和尚圣性。圣性出任隆昌寺住持后,恢复殿宇,召回僧人,重振宗风院规,使宝华山日渐昌盛。至清光绪二十六年,一次授戒竟达1200余人。圣性成为宝华山隆昌寺中兴的十五世祖。

    如皋道教,除最早的潜山真君乐子长外,亦是代有高功,且许多带有传奇色彩。宋朝的徐神翁,“语人祸福悉验”,著有《徐神翁语录》上下卷,宋徽宗将他与林灵素等奉为上宾,经常向他问事求教,亲赐其号“虚静冲和先生”。元人将他奉为八仙之一,在元末明初谷子敬的《城南柳》、朱有燉的《八仙庆寿》等诸多剧本中的八仙均有其名,山西芮城县元代道观永乐宫纯阳殿保存的元代壁画《八仙过海》中就有身背宝葫芦的徐神翁。直至明代,为舞台效果起见,有些戏曲作者将“神翁”换成“仙姑”,后被沿用。但徐神翁仍位列“下八仙”。元、明时期,有白衣二真人、蓬头道人等传授治头风的灵丹妙药“头风黑神方”、“急风一字散”等,清朝时期有能掌握“驱鬼术”捉鬼擒妖的蒋道人。有深谙“祈雨法”为家乡祈雨救灾的北京皇宫光明殿法官吴兰坡。有从未入学而只被“神人点化”就能写出研究占卜的《先天神数》一百卷的灵威观南坛真人姜旦童……

    经藏丰富多彩   如皋佛道两教的经藏都很丰富,既有普通的经藏,也有具有特殊意义的宝藏;既有收藏传入的经藏,也有如皋僧道人员自制而被国家收入藏典的经藏;既有收藏的现成经藏,也有如皋人抢救刊刻的稀有版本的经藏。在大量经藏中,千年古刹定慧寺有两大宝物:一是贝叶经,是“江苏五才子”之一的如皋白蒲人顾锡爵出使欧洲时,从狮子国(斯里兰卡)获得,21片,血书梵文;二是清慈禧太后御赐的《龙藏》一部,6000余卷。如皋灵威观编纂刊行道教经忏乐谱,清雍正八年(1730)所编《虚皇天尊说应劫忏》被收入《道藏》这一个国家级经典总汇。民国时期,如皋僧人範成热衷于搜集佛教文物,多种经、论、律、疏及名人著作,还有佛像碑帖、法器、书画等,1929年创建了“皋东私立僧伽图书馆”,藏有各种佛学书籍16万余册,“成为当时国内除石窟以外的佛学宝库”。从1931年起,他与著名佛教学者朱子桥、叶恭绰等人一起热衷于刻经,并任影印藏经会的常务理事,为寻找完整的藏经版本奔走于上海、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多地,遍访深山禅院、丛林古刹,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在山西省赵城县广胜寺找到了已经尘封700年余的最为完整的藏经5497卷,定名《赵成金藏》,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内,是与敦煌画卷、永乐大典、四库全书齐名的该馆四件镇馆之宝之一。範成连任中国佛协第一、二届理事。任继愈主编的《佛教史》也专门提及如皋为刻经之地。

    佛像中国之冠   如皋庙多自然佛(神)像多,而且造型精美。千年古刹定慧寺的佛像堪称“美、精、奇”。所谓美,主要是布局美。大雄宝殿佛像300多尊,一丈六尺的毗卢大佛端座莲花之上,旁有侍者肃立左右,上有千佛绕毗卢的飞天浮雕,背面有“慈航善渡”的海岛佛山一座,生动记述善财童子参访53位善知识的故事。12圆觉、18罗汉、18伽蓝、28祖分布四周,显得十分和谐协调。所谓精,主要是雕塑艺术精湛。满堂佛像是全国著名的雕塑大师詹振辉老先生的绝笔之作,大小佛像妙相庄严,栩栩如生,慈祥可敬。所谓奇,定慧寺有一大特色,天王殿有一坐一立双韦驮像,记述了定慧寺中兴的传奇故事。中国壁画大师袁运甫观看后赞叹不已,欣然写下“当代中国佛像之冠”八个大字。

    宗教人士——长寿人群中的寿星群体

    如皋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寿星就是道教人士乐子长。南宋王象之所著《舆地纪胜》载:“汉乐子长,如皋人,游霍山遇仙人韩衷,授巨胜灵飞散,令服之,曰:‘蛇服此药,化为神龙;人服此药,老翁成童。升云上下,改人形容。崇气益精,起死养生,子能服之,乃得度世。’于是举家服焉,俱不得死,年百八十。以其得道于潜山,号潜山真君。唐明皇为赞。”《中国人名大词典》、《如皋县志》等都有关于乐子长的记述。对如皋道仙乐子长的记述虽带神话色彩,这是历史的局限性造成的结果。正如马克思所说,这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但我们透过这种艺术加工,可以确认一个事实,在2000年前,如皋就有百岁寿星。

    如果说,对乐子长的神话色彩和一百八十岁的高龄尚有疑问,我们再查看一下历史上真实可靠的记载和当今的实际情况,也会很快得出一个结论:宗教人士的确是如皋长寿人群中的寿星群体。

    如皋历代县志在人物志中都有“方外”一栏,专门记述宗教人士。虽然在这些人物传记中没有全部记述年龄,但有一部分人的年龄还是非常明确的。从清朝时期16位有明确年龄记载的“方外”人士统计,100岁以上的1人,90-99岁1人,80-89岁6人,70-79岁7人,60-69岁1人。平均寿命79.2岁。在人活七十为稀奇的年代,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活过70岁,不仅有百岁寿星,而超过80岁的占近一半,这不能不算是奇迹,是长寿人群中的一个寿星群体。据《如皋县志》乾隆志“方外”载:“吴道显,字伯伟,六十外游历黄山、武当诸胜地,数年归,构精舍独居,谢绝世务。康熙戊寅(1698)百岁,后三年晨起对日长笑而逝”。从吴道显的养生看,可谓动静结合。60岁前学僧修道,日常生活有动有静。60岁后远游,可谓大动,练就了好身体。归来后闭门静养,可谓大静。但静中亦有动,就连临死前还晨起对日长笑。可见他的“谢绝世务”主要是静心养心。这种动静结合养生的僧道还不止一个。清同治、光绪年间,和尚澄悟,赤足翻越崇山峻岭数千里,边走边念佛,累时在僻静处坐石长啸,随后继续念佛。如此修炼,身强体健。后出任掘港西方寺方丈,日理寺务,夜则诵经,终年不辍。70多岁时,还出任当时如皋最大的寺庙广福寺的方丈9年,直至81岁圆寂。

    现代如皋的宗教人士寿命也高于一般人。从僧侣队伍看,以“文革”划线,分成两代。“文革”后的年轻人无需分析,主要是“文革”前的老一辈,这些人的年龄都在70-100岁左右。据统计,全市共有17人。近几年去逝了10人,最小的78年,8人在85岁以上,最高的95岁,平均寿命87.8岁。目前尚有7人健在,最小的77岁,最大的91岁,平均年龄84.7岁,而且绝大多身体比较健康。市佛协副会长、定慧寺监院性观已91岁,不仅生活自理,而且正常打理庙中事务,参加多种佛事活动,经常和僧人一起行香、坐禅、礼佛、做功课,和年轻僧人一起出坡(搞卫生等)。

    如皋道教人士的长寿现象更为突出。虽道士总人数不多,但近几年已出现2位百岁老人,均寿登103岁。如皋灵威观道长沈高澄,耄耋之年仍奔走于大江南北,联络道友、居士、信众,成为恢复江苏省和南通市道教协会的发起人,并与港台地区及新加坡等地道协、道观联系,与龙虎山、茅山等著名道教圣地互访,切磋教义,增进友谊。1998年9月,以98岁高龄应邀参加茅山积金峰道祖广场落成和老君露天神像开光典礼,接受中外记者采访,会见内地及港、台、新加坡道友,共叙道谊,并撰赠贺联:“顶天立地无双华夏大圣像;奠道辟家唯一古今玄神师。”百岁生日时,全国政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题赠“大椿不老”金匾。103岁羽化升天。

    宗教思想——长寿沃土上的营养元素

    宗教作为数千年历史积淀的一种文化现象,不论是中国自产的,还是外国传入的,都同其他社会文化一样,既来源于社会,来源于实践,同样也反作用于社会,影响着人民的思想意识、信仰观念和道德规范。这种思想上的影响,虽有正反两重性,但从如皋的实际情况看,其中不少成为长寿沃土中的营养元素,成为如皋诸多长寿因素中的一大特色因素。

    虔诚信佛,淳者寿。   如皋人信佛信神者较多,思想敦厚,民风淳朴。明嘉靖《如皋县志》对当时如皋民风有一段描述:“其性驯柔,其俗质实,民畏法而耻罪,士读书而循理,征科易集,讼狱稀简。”老百姓笃信神灵,口头禅是“菩萨有眼”。相信有了菩萨的公正,神灵的护祐,自己凭着良心过安稳日子就行。这种淳朴思想,减少了心灵上多少折磨,心安则体健。清代如皋著名的孝子卢崇孝,信神敬佛,从医救人。其母突患重病,生命垂危。卢崇孝无奈之际,焚香拜佛,愿代母病。同时施以重剂,其母奇迹般病愈。卢崇孝83岁无疾而终。如皋人吃斋念佛,以妇女为多。尤其是一些守寡早的妇女,终生寄托于神佛。清康熙年间,白蒲顾绍祖因病早逝,留下3子。其妻吴氏,虔诚念佛,全力育子,使3个儿子中出了2名进士、1名举人,自己寿登耄耋。跨越3个世纪,又有王岸佛女士中年守寡后,成为忠实的佛教徒,同时将13个子女个个培养成博士,而且出了美国康州警政厅厅长神探李昌钰等3个世界级名人。王岸佛旅居美国后,不改故土习俗,享寿106岁,被美国总统克林顿誉为“中国伟大母亲”。

    行善积德,仁者寿。   如皋的佛、道庙宇寺观门前或围墙上都赫然写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大字标语,这是佛道二教思想的精髓,是两教教义的共同基础。仁义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在三教兴盛的如皋,人民对此笃信不移,一心积德行善,避恶扬善,创造了“仁者寿”的许多生动事例。清朝人陈淑,一生乐善好施,常说:“遗金于子孙,不如积德行善。”清道光十七年时,他已99岁,家财被施舍所剩无几,但仍继续尽力帮助别人,以行善助人的善举庆贺自己的百岁寿辰。清朝吴世元妻冒氏,凡邻里有困难皆倾力相助。咸丰丙辰年(1856)闹春荒,她毅然将自家数百斛谷子全部捐出赈灾度荒,寿登90岁。更值得钦佩的是,一些家庭并不富裕的人,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积德行善帮助别人。沈子瑜少时丧母,家境贫寒,常年以粥充饥,但抚养孤儿如亲子,助人为乐,寿登95岁。监生韩璋妻,族党乡里凡有困难者,她都劝说丈夫倾力相助,而且以仁义道德教育子孙,子孙均成才,自己享年102岁。贾以义,凡有贫者借其财物,无力偿还,当面撕毁借据,不仅不要偿还,还好言相慰,让借者安心。享年90岁。陈茂龄,凡县中慈善公益事业无不尽力相助,享年96岁。县志中这类记载很多,余不赘述。

    当代寿星中,行善积德者同样很多。1990年春节后不久,家住如皋南凌的郝姚氏老太百岁寿辰。在那个还不十分富裕的年代,儿女忙着筹划为老人办寿宴。当老太得知后断然拒绝,并要求儿女将办寿宴的钱用来在旁边大渠上建一座桥,以便车辆行人通行。儿女按照老人的意愿,将准备办寿宴的近900元钱在渠上造了一座水泥桥。老教师、县人大代表王广芝用红漆题写了“百岁桥”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并加小记:“郝姚氏老太,1891年生,为祝寿登期颐,特建此桥以志之。郝姚氏后代同建,一九九0年仲夏”。“百岁桥”竣工,郝姚氏老太领着子孙在桥上合影“全家福”。郝姚氏老太热心公益事业的善举受到乡邻的夸奖,百岁桥的故事也通过媒体传遍全国。如城做香袋的老人陈邦英,百岁那年适逢香港回归祖国,她遙祝香港小朋友“长命百岁”,并赶制100只香袋寄给香港小朋友,她的善心受到特首办公室的诚挚感谢。当她从电视上看到中国女子足球队顽强拼搏,便将积攒的880元钱寄给了中国女足,女足姑娘深受鼓舞。外国记者采访时,她说:“人心要好,要常做好事,帮助别人。”从简短的话语中,让外国记者领会到了她的长寿真谛,连夸“中国老人了不起!”

    与世无争,乐者寿。   常言道,知足常乐。贪得无厌欲难满,与世无争心自乐。众多寿星的经验证明,心情快乐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如皋人心态好,与宗教思想影响不无关系。佛教的“看破红尘”、道教的“无为自化”、儒家的“中庸之道”,让如皋人得出一个结论:对世间的什么事情都“看淡”点。“看淡”不仅是如皋人的口头禅,也是行动的座右铭。明末清初著名才子冒襄的祖父冒梦龄把官位“看淡”,朝廷任命他当宁州知府就是不干,还乡后自号“逸民”,赋诗饮酒,“诗日不辍吟,酒不尽二斗不达”。活到71岁。其孙冒襄,才高八斗,但他“看破”时世,“看淡”名利,在如皋水绘园与数百文人名士交往,赋诗作文,清朝请他出山就是不从,被毛泽东誉为明末四公子中“真正具有民族气节的一个”。冒襄获高寿83岁。杨廷柱有才不仕,常以“不忮不求,知足知止”八字自勉,享年85岁。当今的百岁寿星丁玉珍,一辈子与邻里和睦相处,与人无争,当居民组长,义务为人调解纠纷。曾几次申请入党,因“文革”等原因未能如愿,但她心胸坦然,乐观豁达,102岁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智慧人生,智者寿。   佛教十分重视智慧,讲究悟性。释迦牟尼、文殊菩萨等佛号都有智慧之义。佛是智者,如皋人敬佛礼佛,一个愿望就是求聪明,求智慧。而且,如皋人对三教的智慧之神都很崇敬。佛教不仅敬佛主如来,而且有文殊院,敬文殊菩萨;道教有文昌阁,敬文昌帝君;儒教有孔庙,敬文宣王。这“三文”都是大智慧的象征。如今,寺庙减少,有的虽未单独立庙祭祀,但一庙多神,文殊菩萨、文昌帝君在定慧寺等主要庙宇都有其神位,而且同居一室。为了方便大家求聪明、求智慧,佛道两家合为一体了。透过如皋人喜欢敬“三文”的现象,其实质是重视教育。在历史上出过状元和众多进士,文化名人很多,北宋教育家胡瑗、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冒辟疆、戏曲家和戏剧理论家李渔等都是顶级的文化名人。如皋的教育一直为世人瞩目,至今仍不愧“教育大县”的称号,每年高考的录取人数和高分人数在教育强省江苏都名列前茅。

    在评审“中国长寿之乡”时,评审组的专家普遍认为,如皋的长寿不仅是一般的长寿,而且是文化长寿,智慧长寿。如皋的长寿,与人们的文化素养密不可分。早在明清时期,如皋人就在研究长寿养生之道。进士丁其誉结合如皋实际撰写的《寿世秘典》仍被中医古籍出版社刊印发行。明清时期,如皋人留下医学著作近50种,其中不乏长寿养生的内容,这些都是如皋人养生智慧的充分体现。2002年,如皋又在全国率先成立了长寿研究会,再次用如皋人的养生智慧为推进全国性的长寿研究起到了带头作用。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现在的百岁寿星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但这些寿星虽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但他(她)们中的绝大多数却智力很好,都有潜在的文化素养。很多人爱看戏,尤其是地方戏“童子戏”,而且能复述戏中大概内容或者哼上一小段。很多人爱讲故事,而且讲得有声有色。很多妇女会做针线活,心灵手巧,好几位百岁老太飞针结网。很多人会背古书《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等,而且能背很多句。还有很多人爱好音乐文艺,刘镜寰102岁写“共产党好”、百岁老人马汝康“万岁宴”上拉京胡、崔建芳103岁时把《东方红》唱响中央电视台、寿登107岁的陈邦英扎花灯、做香袋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这些都被传为佳话。相信,随着教育的普及,文化的提高,如皋的寿星将会更多,如皋人的寿命将会更长。

    宗教习俗——长寿养生的有益借鉴

    如皋人受宗教的影响,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生活习惯、民风习俗上也多有体现。这种影响潜移默化,范围十分广泛,本文仅就以下几个方面略加论述。

    清淡饮食保健康   佛教是提倡素食的,尤其是我国普遍通行大乘佛教。南朝梁武帝萧衍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活到86岁,是历代皇帝中的第一位高寿者,他也是素食的倡导者。梁武帝有感于大乘佛教菩萨的慈悲思想,于天监十年(511)颁布《断酒肉文》,令天下僧尼不得食肉。儒家从仁慈思想出发,提出“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也是素食的倡导者。如皋人受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提倡饮食清淡,以素为主,五谷杂粮、瓜果蔬菜是百姓餐桌上的主要食品。如皋的五谷杂粮品种很多,比如,豆类有黄豆、蚕豆、豌豆、赤豆、绿豆等,麦子又有大麦、元麦、小麦之分。吃粥也有多样性,大麦糁、元麦糝、玉米糝再和一点米,或加上一些豆类,花生、红枣等,煮的粥既好吃又有营养。丁其誉在《寿世秘典》中就例举了十多种食疗粥,并说明其疗效。难怪如皋人说:“糝儿粥米打底,吃了能活九十几。”另外还有荞麦、芋头、白果等土特产。蔬菜品种更加丰富,叶类、根类、绿色、红色、黄色,应有尽有,常见的不下几十种。尤其是如皋白萝卜闻名天下,周恩来总理品尝后说:天津的雪梨有渣,如皋的萝卜没有渣。如皋人也带些夸张的说:烟台的苹果莱阳的梨,比不上如皋的萝卜皮。如皋人还不满足,还要常到大自然中挖些野菜尝鲜。比如冬天的荠菜,秋天的马齿苋,春天的枸杞头、小蒜、嫩篙头、榆树叶、香椿头等,都是盘中的美餐。这些食物既清淡,又具有丰富的营养,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僧人提倡“过午不食”,如皋人也提倡晚饭吃得早,吃得少,一般以粥为主,加适量蔬菜,既满足了身体的营养需求,又减轻了肠胃负担。改革开发以后,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大吃大喝之风盛行。现在,素有长寿养生习惯的如皋人经过反思,又在逐步回到清淡饮食的健康状态。2007年,江苏省佛教协会专门在如皋召开了“素食与长寿”研讨会,对进一步引导广大群众科学饮食保健养生起到了良好作用。

    早睡早起 精神爽   僧人“过午不食”,日暮而息。普通人则有所不同,下午要干活,但也尽量早休息。如皋人习惯于早睡早起,而反对“早不做夜摸索,睏早曦带夜作。”晚上天黑吃饭睡觉,早晨五更即起。即使农闲无事做,早晨也早早起床,转一转,摸摸鬼儿(做家务杂事),觉得头脑清爽,浑身轻松,一天有精神。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农民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打牌娱乐的时间较多。玩牌的很普遍,但稍微上点年纪的人从不肯带晚,太阳落之前结束成了约定俗成的习惯。这一方面少点灯少用电,符合低碳生活原则,更重要的是人生活有规律,有利于身体健康。城里人喜欢晨练,天蒙蒙亮,各个广场、公园、绿地上人头攒动,打拳的、舞剑的、跳舞的、踢毽子的、抖空竹的、打球的、唱歌的、敲锣打鼓的……人们都选择自己爱好的项目进行活动。为了便于人们晨练,市电视台还根据气象资料在晚新闻节目后报告明天的晨练指数。

    中草药物医百病   如皋地处北温带,雨量充沛,气温适中,灾害性天气少,加上水土优良,很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因此,如皋的中草药资源也十分丰富。据县志载,唐代就有孙思邈到如皋,为如皋种植了大片艾草。一些跌打损伤,或妇女坐月子,都用艾灸、艾熏,或用艾水洗泡,清热解毒,消炎止痛。为纪念药王孙思邈,如皋城里建有药王庙,庙院内长着多种药草。著名道士朱瑶章,本是富家子弟,但从小体弱多病,9岁时病入膏肓,父亲带他到药王庙求药王菩萨保佑。朱瑶章到了庙中,见到多种药草,东看看,西闻闻,甚至摘些叶茎在嘴里嚼一嚼,竟然奇迹般的病愈。朱家后来把家产全部变卖,扩地修庙,举家搬进庙中,朱瑶章成为药王庙道士,勤苦学道,成为如皋名道,而且带出深谙“三茅飞符祈雨法”为家乡祈雨成功的徒孙吴兰坡,成为北京皇宫光明殿法官。如皋是著名的花木之乡,奇花异草很多。元代镇南王世子在如皋建有“万花园”,其中花草不仅有观赏价值,很多也有药用价值。如皋人就连路边的一些树叶和野花野草,也采集作中药使用,牛舌头草、芦柴根等消炎清热,银杏果、银杏叶降压活血,他们就地取材,对症治病,对健康长寿大有裨益。一位癌症患者被医院判了“死刑”,回家在田野河边散步养病,见有嫩草就掐上一点放在嘴里嚼一嚼,结果病情奇迹般的好转,到底哪种草起了作用,谁也说不清。

    饮茶休闲乐逍遥   茶文化是释、道、儒共有高雅文化。释家、儒家饮茶,是为兴奋大脑,清除疲劳,和尚坐禅、儒士作文能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以便集中精力,专注一境。道家强调“道法自然”,在饮茶中达到清静无为、返朴归真的自然形态。使心情完全解放,心境超越尘世,让清静、恬淡、空寂、无为的心灵随茶飘逸,这同道教崇尚的乐生、养生、延生、长生是完全一致的。佛道共荣、儒学兴盛的如皋,茶文化集三家之长,兼收并蓄,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如皋茶文化。史料记载,清朝民国期间,小小县城茶馆达30多家,较大的龙凤园、同福园、茗芳园等,客座都在百位以上,最大的达到200座。其他一般的都在50个左右。饮茶者,既有达官绅董,也有平民百姓。有事者早去快饮,饮完上班。闲乐者一坐半天,细品慢饮。上午边饮边侃,海阔天空。下午,大茶园开书场,边饮边听;小茶园设牌局,小聚小赌。如皋人饮茶,茶叶以龙井、碧螺春等绿茶为主,根据各人的爱好。但对水都有共同的要求,夏天的天水,即下雨天从瓦屋上用漏槽等到的雨水,用铜壶煮开。因此,较大的茶园都有十多只大缸,蓄满天水,以备常用。泡茶也很讲究,先倒少量初泡,然后再分两次加足,叫做“凤凰三点头”。普通农民虽很少进茶馆,但家庭饮茶也很普遍。如皋虽非茶乡,但有农家自种茶树家用,夏天则以藿香、佩兰、竹芯等代茶。且不说茶叶对人体保健的好处,就是这种茶文化氛围,足以让人忙里偷闲,怡情养性,快乐逍遥。

    吴希林  黄裕龙

热门评论
  • 暂无信息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5-2016 如皋市长寿研究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87488号-1